媒体报道
2015年送礼,洪山菜薹,礼品
洪山菜薹何日红遍全国
发布时间:2015-11-16 11:56:48作者:多谷农业来源:网络
如今的正品洪山菜薹,似乎应摆在专卖店里出售。按它的价格,已经不是菜,而是精美的奢侈品。
昨日,在宝通禅寺洪山菜薹禅耕园,记者看到,绿叶肥薹,紫茎黄花。即将以礼盒形式包装的“大股子”,每盒标价从318元到1999元,其中10份“开光菜”,起拍价竟高达9999元。
这样火爆的价格,对生产企业本是一件好事。可首先叫响“洪山菜薹”品牌的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公司董事长李乐文却乐不起来,因为,总产量太低,每年能吃到正宗洪山菜薹的人,实在太少。
原产地的坚守“洪山御菜薹”成奢侈品
临近雄楚大道的洪山村高家湾,竖着一个高高的牌坊,醒目写着“洪山御菜薹原产地”。武汉现存的80.13亩洪山菜薹原产地所在。
穿过一幢幢高楼,这块用铁丝网围着的风水宝地隐匿其间。放眼望去,一片深紫色的菜叶随风摇曳,惹人喜爱。
菜农何占珍已在地里忙活了两个多小时。她手里捧了一束开着鲜艳黄花的洪山菜薹,笑着让记者拍照,“刚抽的头薹,梗子还没长粗,品质和卖相还达不到珍品菜要求”。
何占珍今年64岁,跟蔬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。她把记者带到自己的两亩承包田旁,骄傲地说:“这里的洪山菜薹脆嫩甘甜,清香可口,毛主席都品尝过。”
她告诉记者,种洪山菜薹比种其他蔬菜要讲究许多。她抓起一把土,在手里捏了捏。“这不是一般的土,它的颜色泛灰,含有丰富的钙、铁、锌、磷等矿物质。”为了保证土质优良,每三年要换一次土。种植的时候只能用生物肥,杂草必须人工清除,万一菜薹生了病、长了虫,也只能采用生物技术除病害。在这种苛刻条件下,再加上北有洪山、南有南湖的“暖冬小气候”,种出来的才是原产地“洪山菜薹”。
然而,随着道路扩张、高楼林立,到了2003年,洪山菜薹原产地迅速萎缩,已经不足30亩。
幸得武汉市及时采取保护措施。2004年,洪山区政府划出保护红线,拆除违章建筑,把30亩的种植面积扩张到80.13亩,构筑起正宗洪山菜薹“保护区”,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洪山菜薹开始起死回生。
不过,仅依靠这区区80亩地,远不能保护好这个品牌。
谈起市场化运作“洪山菜薹”,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李乐文如数家珍。
他下的第一着棋,便是在2004年12月18日举办了首届洪山菜薹文化节。这天,武汉艳阳天酒店总经理余震彦以每公斤2000元的天价,买走了50公斤原产地洪山菜薹。
2006年,洪山菜薹又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,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蔬菜品种,身价节节攀升。
在品牌营销的同时,李乐文还注重菜薹品质的提升。公司与华农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攻关,进一步提高原产地洪山菜薹的品质。“原产地尽管扩容,但毕竟产量十分有限,只能定位于高端路线,专走礼品市场。”李乐文说,礼品“洪山菜薹”贵的卖到999元/份,很难走上一般市民的餐桌。他透露,原产地的菜薹除了特供本地少数大酒店外,主要卖到北京,占全部销售量的70%,其次是上海和深圳。“明年这个时候,这里将是另一番景象。”对于原产地,李乐文透露了他的最新设想。最近他在原产地周边拿了20亩地,届时,整个原产地将会成为一座洪山菜薹文化主题公园,这里会建一座洪山菜薹博物馆,配套餐厅、茶楼,供市民参观、休闲。
发源地的重生,钟声塔影下又辟10.8亩“宝地”
“做塔尖上的产品。”宝通禅寺洪山菜薹运营商——洪山菜薹这样自我定位。
日前,本报报道了“宝通禅寺高僧培育的极品洪山菜薹,将以每份9999元起拍价拍卖”的消息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有人惊叹,“不愧是发源地的菜薹,身价就是不一般”;也有不少人认为,“不过是商家的炒作”。
无可否认的是,洪山村的原产地洪山菜薹,如今有了强劲对手。
沿袭历史传说,武汉最正宗的洪山菜薹,必须出产在宝通禅寺钟声所及之处,而洪山宝塔塔影覆盖的“塔影田”,更是寸土寸金。这里的僧人介绍称,超过这一范围,菜薹的颜色会变浅,味道会变淡。
昨日,记者随冯军来到洪山宝塔前。眼前的这片菜地呈扇形状,冯军说,这就是“塔影田”,一共2.1亩,刚好是阳光投向宝塔映射出的影子,种出来的菜薹口感最好;宝塔下方那一块“钟声地”,约8.7亩。两块地郁郁葱葱,印证了那句“塔影钟声映紫菘”的佳话。
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冯军透露,很早之前,他就有了把洪山菜薹“请回”宝通禅寺的想法。经过与寺庙6年多沟通,去年4月终于如愿以偿,他以每年30万元的“供养价”,将寺内原由僧人劳动自养、农禅并用的一些菜地,统一由公司提供种苗、僧众参与种养,首次成规模种植。
眼看洪山菜薹马上就要上市,记者比较了一下,不论是洪山村原产地,还是宝通禅寺发源地,两边的经营模式基本相同:都是公司化运作;因产量小,都无法常规渠道零售,只做礼品系列。
如今,两家洪山菜薹的销售,已从线下转到线上:从打客服电话订购,到网上订购。而且,菜薹还未上市,产品都已基本被预订一空。
湖北名品的突围成为大牌必须跳出武汉
“洪山菜薹早日成为武汉第一个全国蔬菜‘大牌’,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。”李乐文告诉记者。
芜湖青椒、荔浦芋头、广东菜心……在武汉三镇的集贸市场,这些蔬菜品种闭着眼睛就可以买到。
把洪山菜薹置身于全国市场,与这些“大品牌”比较,其产量、产值充其量不过是“小萝卜头”。“仅广东连州一个市的‘广东菜心’产值,每年就超过4.5亿元。”冯国民感慨称。
一年只能种一季、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,洪山菜薹如何在产量上得以扩张?
“扩种不是问题。”冯国民说,江夏目前的冬闲田20多万亩,用来种植洪山菜薹再合适不过,也填补了冬闲田的空白。保守估计,洪山菜薹在江夏的种植面积至少可以扩张到10万亩。
“与外地那些‘大牌’比较,洪山菜薹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。”冯国民对洪山菜薹骨子里就有一种偏爱:在品种和种植技术上,洪山菜薹是“祖传”,外地很难直接“复制”;在质量上,由于近年来的标准化生产,其品质稳定、品相优良。
可令人费解的是,具有比较优势的洪山菜薹,在市场上却竞争不过许多外地蔬菜品牌,产值不及别人的零头。
“每天进入武汉市场的外地蔬菜占一多半。”高小娥,自从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一开业就在这里卖菜,对蔬菜的行情、走势非常清楚。她告诉记者,在武汉市场,外地蔬菜基本上占据“话语权”,而武汉蔬菜卖到外地,更多的是填补点市场空缺。
“武汉蔬菜产业在经营理念上,与一些种植大区比还有较大差距。”武汉市农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,武汉蔬菜行业往往是“市场卖什么就种什么”,这样总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;而发展较好的外地蔬菜更多地是掌握市场、引导市场,种植上呈现“一乡一品、一县一品”。他认为,洪山菜薹只有跳出武汉“菜篮子”,通过龙头企业带动,发挥武汉物流优势,进入全国“菜篮子”,才是畅销全国的根本出路。
冯国民说,要有意识地培养外地人对洪山菜薹的消费习惯。“湖北的新鲜莲藕能历时半个月卖到东南亚,洪山菜薹完全可以效仿其成功经验,解决保鲜和长途运输问题,撬动全国市场。”最关键的是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,共同开拓外地市场。
相关文章
- 没有资料